说到笔记写作工具的时候,你会想到什么?是笔记工具还是写作工具?
在市场高度成熟的今天,笔记和写作软件都已经进化出相对完整的两种形态:
以 obsidian、notion、飞书、语雀等为主的知识管理软件,以及 Ulysses、Typora、MWeb等为主的沉浸式写作体验软件。
所以在初次接触名为「笔记写作软件」的 Lattics 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疑惑,这究竟是一个笔记软件,还是一个写作软件?「类脑式」又是什么意思?
![]()
lattics 宣传页
很难否认,Lattics 的设计理念没有受到卡片笔记的影响:无论是卡片复用的概念、可视化写作、还是双向链接的引用,你都能在其中找到卡片笔记的影子。
使用之前,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。这些年「卡片笔记」「双向链接」等概念大火,不乏跟风炒作之辈,但真正能做好的屈指可数。
直到近一步了解他们公司,之前曾做出 Zine、Varlens 这两款小众精品后,我心中的疑虑才得以放下,开始上手体验这款软件。
要理解 lattics 的使用逻辑并不难,它的使用手册甚至比 flomo 还要简洁,只有 2 个层级,花 15-20 分钟就能浏览完。
比起 notion 和 Obsidian 动辄上百页的说明文档,lattics 不折腾,简洁优美,符合直觉,是一款上手就能使用的轻量应用,很多功能不需要看文档,也能凭直觉摸索出来。
在兼具了简洁和实用的同时,lattics 还尽可能做到了功能完备。它并不是 Notion 或 Obsidian 那样功能多样的笔记应用,lattics 的定位更像是一款带有「笔记管理」功能的写作软件。
关于 Lattics 的功能介绍网上已经有不少文章了,就不在此赘述。
在我看来,我们早已迈过了「不知道这个按钮有什么功能」的阶段,更多是不知道「如何应用到实际场景中」。
所以接下来,为了让大家方便理解 Lattics 如何使用,我会演示自己是如何从 0 到 1,运用 Lattics 写完一篇测评文章的。
使用体验
打开软件,是 mac 最为经典的 3 段式分布(产品也支持windows,这里仅以 mac 端为例)
![]()
图1
实际上配合「双文对照」和「卡片库」功能最长可以延展到 5 栏(卡片库功能将在后文介绍)
![]()
图2
图 1 从左到右依次为「项目」——「文章」——编辑区。
项目区域和文章区域都可以新建子文件夹,实现无限嵌套。
理论上,你可以放无穷多的内容层级,将 lattics 打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知识库或写作素材库。
当然,为了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混乱,建议 2 个层级就已经足够。
在「文章」一栏,新建的项目都会被称为「文章」,以下皆会用此代称。
![]()
在「项目」一栏,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是放置不同的写作主题,如果你跟我一样,写作跨度不大,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写作项目就好。
比如我要写一篇 lattics 的软件测评,就会在此新建一个「lattics 评测」的项目文件夹,接下来关于 lattics 的所有资料和写作草稿都会放在这个文件夹里。
![]()
在还没有想好大纲的时候,我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,不用考虑结构和大纲之间的关系,先让一部分创意释放出来。这也是卡片式写作最显著的特点。
我们无需从一张白纸开始写作,而是先构思已有的想法,让一个想法把我们带到具体的问题中,从而散发出另一个想法。
在写作的时候,很多灵感或结构都是在写作中萌生出来的,而不是提前规划好,这点会在后面详细说。
在第二栏目,就可以开始构思你的一些主题,这时候可以打开 lattics 中的思维导图视图,开始构思。
![]()
要注意的是,思维导图更像一个大纲,跟第二栏目的内容是同步的。
你只能在这里组织大纲的主题,比如说 lattics 大纲的主题就包括「笔记评测」「使用主体」「适用人群」「实用建议」等等。
你在思维导图中做的任何修改都只会影响第二栏目的标题或排序,对应的内容需要回到编辑器,或是在接下来的「鸟瞰视图」中才能撰写。
因为当时还没想好大纲,所以我是按照临时的想法,先按不同的主题写好一个次序,简单排列在「文章」里。然后想到什么就开始在对应的主题中填充内容。
比如说,在我还不了解软件的操作逻辑时,我知道 lattics 的设计理念是类脑式写作。
于是我在里面新建了一篇名为「写作理念」的「文章」,开始把我知道的内容写下来;
没过多久,我就会由卡片式的写作理念想到软件的适用人群,于是再新建一篇「适用场景和人群」的「文章」。
就像上面这样,每当有新的主题或内容出现,我就会新建一篇对应的「文章」,直到整个文章的结构变得完整。
如果你一开始就有比较合适的大纲,也可以像我这样切分成不同的「文章」,依次填充内容,每当有新的想法就再填入内容,直到文章的结构自然地清晰起来。
![]()
内容填充之后
这种方式下写作会变得轻松,可以轻易积累数千字的初稿,对沉浸式写作、提升信心非常有效。坏处是某些主题偏离太远不容易发现,毕竟每个「文章」板块各自独立,你不太容易发现某个主题所占的篇幅。
不过我想,写得太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个幸福的烦恼,所以就培养写作兴趣这一块,我是持肯定态度的。
当然,卡片笔记并非没有缺点,当撰写卡片的时候,如果不能明确其属于什么主题,该怎么办?如果写得太多,该怎么整理?
这也是卡片笔记写作的最大弊端:「写文一时爽,整理火葬场」。这时候传统写作软件的弊端会显现出来,而 lattics 提供了一种相当优雅的解决办法:调出右侧的「卡片库」,点击「新建卡片」,将内容填充在其中。
卡片库的展现形式是固定一栏的,具有独立的滚轮,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文件夹,你可以完整地看到右侧的所有卡片组。
![]()
这意味着无论你现在在写什么主题的内容,都可以先将其储存在右侧的卡片库中,等看到合适的上下文再将对应的卡片插到文中。
你可以引用卡片或修改卡片内容,修改的内容会在所有引用卡片的地方同步,也可以选择不同步(取消引用),让卡片以固定形式存在于某个特定的语境中。
当你建立的卡片足够多,通过右上角的「搜索」按钮,筛选需要的卡片,结合「标签」功能可以将大多数的内容展示出来;
同时,要展现的卡片栏也可以通过「项目」和「标签」控制,做到只展示你想展示的卡片主题,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进行相关卡片的展示,而不会让其他不相关的卡片内容扰乱视野。
![]()
lattics 自带的标签整理功能将这种优势进一步放大,点击特定的标签就可以展现下面的所有卡片。
还可以拖拽调整标签层级。所有的标签都汇集在左下角,你可以在这里新建标签,或改变颜色、命名和层级等,便于快速查看。
![]()
这点真的很实用,也是我觉得团队特别下功夫的地方,他们将卡片写作的细节处理得很好。
这种灵活的储存方式极大地缓解了分类卡片内容的压力,让卡片式写作的实现不再局限于一种写作概念,而是真正通过软件的交互方式将其落地,打通卡片笔记写作的阻碍。
Lattics 也可以从其他的笔记、写作、读书应用中导入卡片,比如 Markdown、TXT、Obsidian、Ulysses、苹果备忘录、Kindle 笔记、微信读书笔记、Flomo 浮墨笔记等。导入的内容默认会作为卡片。
卡片笔记真正的好处在于它更加符合大脑的思考习惯,这也是 Lattics 被称为「类脑式笔记」的原因。
《思考,快与慢》的作者丹尼尔·卡尼曼曾说过:
我们大脑不擅长记忆,而是擅长联想和发散,甚至能对毫无相关的两件事情进行逻辑自洽的解释。
灵感的出现是随机的,当你去想某个特定主题的内容,往往没什么好点子。
当你离开正襟危坐的书桌时,灵感便会不期而遇,洗澡、散步、通勤上下班的时候,很多点子会自己冒出来,你需要及时捕捉它们,做好记录和整理。
得益于卡片笔记同样发散和碎片化的创作方式,大脑无需记忆,就可以通过有限的信息搭建更多发散和联想的思维。
当主题形成一个整体轮廓的时候,就可以开始调整「文章」位置了。
你可以在左下角的圈圈处找到当前项目的字数总和,然后点开思维导图,开始移动卡片,将不同主题的内容串连起来。
在鸟瞰视图中,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段落排布,这也是趣味性最强的一点,在移动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思考不同段落之间的联系。
![]()
通常我是结合主题一起整理的,当文章段落基本清晰,回到编辑界面,点击第二栏下的「顺序阅读」按钮。
在这里将不同段落连成通顺的长文,可以一次性预览项目下的章节。不过记得要将打字机模式关掉,否则空格会很大。
![]()
可以在这里检查整个文章的逻辑是否通顺,并进行一些字句的修改,最后右上角导出全文即可。
最后再来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和感受。
在我看来,lattics 要打造的,是一种基于卡片笔记,或者说基于「类脑式」笔记的写作编辑器,它的本质更偏向写作,而非笔记。
要理解这样一款独特编辑器的设计理念,我们需要先了解传统写作模式中存在哪些难点。
传统写作的难点
在我看来,传统的线性写作模式很难开展,主要有 3 个原因。
第一,不仅列出大纲是一个技术活,每次面对空白的屏幕,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,让人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。
第二,写作所需要的洞见无法明确地预先界定。
我们一开始的想法通常是非常模糊的,思路在研究过程中才变得越来越清晰。
如果遵循线性的思考逻辑,我们很容易受限于有限的信息,给出不完整、甚至是错误的大纲,让写作思路在一开始就跑偏。
第三,在构思一篇文章的途中,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冒出很多跟主题无关的点子,大多数的灵感,往往不是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时冒出来的,而是在很多不同的场合和地点出现。
Lattics 如何解决这些难点?
第一,lattics 通过卡片化的写作方式降低输入难度,你只需要将目标放在卡片上,无需考虑大纲和整体的行文顺序。
当一张又一张短小的卡片写完,放在右侧卡片库的时候,在心理上就会给人很多信心,让人能将写作这件事「做下去」
第二,lattics 灵活的组合方式,可以方便地整理你在思考中产生的任何点子。
你无需来回移动,或是考虑不同主题之间的从属关系。而是通过灵活的卡片库和「思维导图」及时调整主题顺序、增删内容,实现逻辑的整理,让结构自然生长。
第三,得益于卡片库的展示方式,在写作或查询资料中查询的任何点子,都可以在 lattics 中保存下来,通过标签和搜索功能进行过滤和展示。
既不会扰乱写作思路,也不会错失灵感,很好地利用了大脑喜欢发散想法的特点。
开放自己的选择权,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最初的想法里。写作的灵感和方向往往会随着写作的进程发生改变,那是正常的。正如卢曼所说:不写,就无法思考。
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,其中有很多的洞见只有在写作(思考)的过程中才会获得,那是我们在最初的想法预设中考虑不到的。
写作更多的是一种顺藤摸瓜似的行为,现有一个点,然后顺出另一个点,自下而上地写作,让结构自然生长。
lattics 是将想法转变为思考的粘合剂,串联了笔记跟写作,这是我觉得它与市面上所有笔记写作软件都不同的地方。
它可能不是笔记或写作软件中最好的那个,但它是唯一一个将卡片笔记和写作融合的最好、最完整的一个笔记应用。
我之前曾介绍过一个白板软件 GUGA ,在文章的末尾,我称其为碎片化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利器。
lattics 完成了从卡片式笔记到输出的最后一块拼图,它满足了我对一个笔记写作软件的幻想,是我期待已久的写作方式。
现在我可以宣布,卡片式笔记写作的最佳食用方式,就是 flomo + lattics ,一个完成输入,一个完成输出,各司其职,各取所长。
适用场景和人群
如果你想要开始写作,或是想要培养写作、实践卡片笔记的写作方法,我都会推荐你使用 Lattics 。
相比于 Notion 和 Obsidian 这种需要大量折腾的软件,Lattics 更加轻量化,压力更小,整个写作过程也更有趣味性,很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。
我自己的这篇文章就是在 Lattics 中写作的,一开始面对白纸一样的空白,我的方法就是尝试构建一些简单的大纲。
然后想到什么就开始构建对应的主题,再由一个主题把我引导到另一个主题上,直到整个文章的结构慢慢变得完整。
![]()
因为工作忙碌,我已经很久没有正儿八经地写过文章了,但在使用 Lattics 一段时间后,我很快就找回了写作的乐趣。
不仅是因为软件本身的设计足够有趣,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套软件设计背后所传达的写作理念:自下而上地写作,让结构自然生长。
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线性写作的不足,也让写作真正得心应手,不被传统的工具所掣肘。
之前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是用 typora 这种更“正统”的 写作工具来完成工作的。
但 Lattics 就像一个打破常规的学生,用不寻常的手段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,重新定义写作的方式,激发出我在传统写作模式下无法触及的创意和效率,这是十分有意义的。
建议
当然,lattics 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,以下是我个人的意见反馈,也给还没有用过、或正在观望的朋友一些参考。
Mac端「打字机模式」下,打字会抖动,会影响使用体验。
目前还没有云端服务,但官方承诺会更新
希望有多种展现卡片的方式,比如画廊视图、看板视图、时间线视图等,目前展现卡片的方式还是有点单一。
希望右边的卡片可以自动显示出在当前项目是否被引用的功能,以及可以选择是否隐藏已被引用的卡片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已经被引用的多余的卡片删去,减少自己找卡片的时间。
虽然支持 flomo 导入 lattics ,但目前的途径只有导入所有的笔记,每次都要重新导一遍,如果能支持勾选导入的笔记内容就好了。
在鸟瞰视图中,激活了卡片写作区域后,这个区域是无法移动的,这点在修改文档时非常麻烦,希望官方可以加入可移动的功能
希望加入「专注模式」的快捷键,有时候需要到其他卡片中寻找资料要退出专注模式,不太方便
原谅我提出了这么多的建议,显得软件似乎存在诸多不便似的。
但这是我深入体验后最直接的反馈,也恰恰是因为我对其抱以厚望,才会在很多细枝末节的事上斤斤计较。
但瑕不掩瑜,lattics 目前的表现已经相当成熟,放在一众写作软件中也是十分能打的存在。
写在结尾
以上我只是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功能流程,更多细节等待着大家自己去发现。
要进入官网的话,可以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lattics,微软引擎目前还搜索不到,大家想要体验,可以走这个官网通道:
https://lattics.zineapi.com/zh-CN
在我看来, lattics 不止是一个写作软件,更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写作理念,一种更适合大脑的创作方式,希望它的价值可以被更多人认识到,在这里也祝 Lattics 越办越好。
发表评论